2月28日,柴静和她的《穹顶之下》引爆了互联网和微信圈,引起我们对雾霾的反思。在这场无硝烟且看不见敌人的战争中,我们热像仪能做什么?
一条旧牛仔裤,一件白衬衫,语调沉静专业,叙述逻辑缜密强大,柴静就这样作为一名母亲,一名拥有话语权的名记者,凭借自己的力量和金钱为自己的女儿,为未来的中国,交上了一份名为《穹顶之下》的雾霾调查作品。
事情你已经知道了:这部严肃的自媒体作品,在刚刚过去的周末不可思议地刷爆了朋友圈——不夸张地说,其影响力或许超过了柴静过往的任何一期节目。那么问题来了,面对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该怎么办?
先来看看《穹顶之下》的三个问题:
雾霾是什么?——简言之,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简称PM2.5。
雾霾从哪儿来?——我们的空气污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源四大问题——消耗量大、相对低质、前端缺少清洁、末端排放缺乏控制
我们怎么办?——在宏观层面,中国已经承诺2030年左右碳排放到峰值,碳排放与雾霾有协同减排效应,峰值的倒逼意味着未来国家将向着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
正如片子中所描述的,环保部门在GDP面前显得无力,大量的高能耗企业乱排、偷排,在行业内已经是众人皆知的秘密,尤其是在重度雾霾、黑夜的掩盖下,更加肆无忌惮,执法部门取证尤为困难。
然而,影片中也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解决思路,在这一场看不见敌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也能做很多,尤其是具备了远红外技术。
众所周知,可见光的波长在380-780nm范围内,远远小于2.5μm,物体反射的可见光就会被PM2.5所阻挡,所以雾霾天气中能见度也会降低,普通的可见光相机能见度几乎为零。环保部的华北督查中心人员带着无人机在唐山查污拍摄的画面,此次检测因唐山雾霾太重,以失败告终。
然而采用远红外技术,却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困难。利用远红外原理技术的红外热成像仪,工作波长为8-14um,大于2.5μm,不会被PM2.5阻挡,能够接收物体发出来的红外辐射,能够清晰成像,拒绝雾霾、黑夜等环境因素的干扰,又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
利用红外热像仪拍摄肉眼无法察觉的加油站内加油枪汽油挥发情况,不断喷射出的油气亦清晰显现。
室外可见距离不足100m;全天AQI平均值为264,属重度污染,小时PM2.5浓度已大于300;600m距离,人、车毫无压力。
无人机上搭载热像仪,不仅可以解决如上所述的雾霾天气监控成像问题,还可以在查找污染源、帮助治理污染上起到大作用。热像仪通过探测物体本身发出的红外线,对温度分布进行成像,稍有温度差异便能知晓。
某些排污企业可能会采用遮挡物遮挡排污口,使得肉眼直接观察不到,或者在夜晚进行排放,而基于工业排污口会比周围环境温度高这一特点,这些偷排的管道立马无所遁形。
“同呼吸,共命运”,穹顶之下不止柴静一人。我们所能做的究竟是什么?被动防护?过程监督?抑或是前期控制。抬头仰望天空,我们是否也能像她一样高喊:我不满意,我不想等待,也不再推诿,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我要做的事情,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是此身。
相关新闻
![]() |
[2015/10/28] |
![]() |
[2015/9/10] |
![]() |
[2015/9/1] |
![]() |
[2015/8/13] |
![]() |
[2015/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