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电力工业正处在大电网、大机组、大电厂、超高压、现代化方向的发展时期。设备维修不能再采用经历多年的“事后维修”、“定期预防维修”方式,开始向“状态维修和预知维修”的方向发展。
国外早在1949年就有人首次提出和利用红外技术探测输电线路过热接头的设想。随着探测元件和仪器进步,1965年红外测温仪在工业设备、输热管道、电机、变压器和电缆接头检测是得到应用。同时一些技术发达国家的电力公司应用热像仪装置在直升飞机上开展了高压输电线路的巡线航测。
国内60年代末电力系统在科研单位协助、配合下研制成功分体式远程红外温度计,开始了输电线路稳步部缺陷的诊断,在1975年谏泰跨越长江线路发生断线坠江事故中查清了2号导线事故原因,而且通过检测发现了1号导线隐患,避免了重演类似事故。之后产品经改进完善得到推广应用。80年代后期,一些电力中试所引进国外红外热像仪开展外部缺陷红外诊断,并对高压输电线路导线连接件及劣化线路绝缘子进行直升飞机红外航测试验和研究,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90年代许多电力单位开始购置仪器开展红外检测,有些电力试验研究单位对各类高压电气设备内部故障开始了研究。
目前应用的红外诊断装置还属于便携式简易装置,通过巡查、检测进行设备的故障诊断,近年来“变电站综合监测、监视、监控系统”在有些单位出现,它配以热像遥视监控系统、可见光摄像机等组成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无人值守变电站要求对现场进行全面的监控。目前,我国电力系统普遍采用的是SCADA系统实现“四遥”功能,但仅此还不能满足生产现场完全无人化和充分保证变电设备安全运行的目标,因为站内现场还存在设备绝缘、环境视频图像监控问题,解决例如防火、防盗、防止设备绝缘劣化、发热过度等实时监视,这些问题使得建立全面的变电站远程监控系统成为当务之急。
经过调研发现,国内对变电站现场状况的监测,基本只针对某个独立单元系统,如电气指标监测,电视监控、绝缘在线监测、防火防盗监控等,并上传至局生产管理部门。这些仅仅依靠某一、二项监测结果去了解变电站的状况往往是片面的,不足以让后方的生产管理人员实时、全面地掌握变电站现场状况,更不能依靠某一项监测结果对现场进行及时处理,令已经投入的监测系统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事倍功半。即便安装了较多项目的监测系统,但各个系统互不兼容,操作繁琐,往往集成度不高,一样达不到理想的监测效果。
经过研制开发的一套具备全面监测项目内容的变电站综合一体的现场监控系统,将变电站监测推向全面化,使得变电站无人值守成为可能。
相关新闻
![]() |
[2015/10/28] |
![]() |
[2015/9/10] |
![]() |
[2015/9/1] |
![]() |
[2015/8/13] |
![]() |
[2015/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