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本土作家。深圳市杰福仪器仪表有限公司在此表示祝贺。
同时,2012年诺贝尔奖与自然科学有关的奖项已经全部揭晓。诺贝尔奖自1901年首次颁发以来,已有数百位科学家因数百项研究成果获奖,那么在这么多研究成果中哪些与仪器相关?又有哪些研究成果最终使得某种仪器诞生?为此,维库仪器仪表网列出以下十项诺贝尔奖,以飨大众。
1、1922年,阿斯顿 (Francis Willian Aston,英国),研究质谱法,发现数规划。1925年,阿斯顿凭借自己发明的质谱仪,发现“质量亏损”现象,获诺贝尔化学奖。
2、1926年,斯维德伯格((Theodor Svedberg,瑞典),发明超离心机,用于分散体系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3、1952年,马丁 (Arcger Martin,英国)、辛格(Richard Synge,英国),发明分配色谱法,成为色谱法其中一大类别,获诺贝尔化学奖。
4、1953年,泽尔尼克(Frits Zernike,荷兰),发明相衬显微镜,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5、1972 年,穆尔(Stanford Moore,美国)、斯坦 (William H.Stein,美国) 、安芬林 (Christian Borhmer Anfinsen,美国), 研制发明了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利用该仪器解决了有关氨基酸、多肽、蛋白质等复杂的生物化学问题,获诺贝尔化学奖。
6、1979年,科马克 (Allan M. Cormack,美国)、蒙斯菲尔德(英国),发明X 射线断层扫描仪(CT扫描),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7、1981年,西格巴恩(Nicolaas Bloembergen,瑞典),开发高分辨率测量仪器以及对光电子和轻元素的定量分析;肖洛(Arthur L.Schawlow,美国),发明高分辨率的激光光谱仪,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8、1986年,鲁斯卡(Ernst Ruska,德国),设计第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比尼格(德国)、罗雷尔(Heinrich Rohrer,瑞士),设计第一台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9、1991年,恩斯特 (Richard R.Ernst,瑞士) ,发明了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使核磁共振技术成为化学的基本和必要的工具,获诺贝尔化学奖。
10、2002年,芬恩(John Fenn,美国),田中耕一(日本),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其中芬恩发明了电喷雾离子源(ESI)、田中耕一发明了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源(MALDI),获诺贝尔化学奖。
杰福仪器仪表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自2003年代理国际知名大厂 FLIR红外线热像测温系统至今。杰福八年来专注于红外热像检测技术、10多名行业专家,一直致力于红外线热像系统的销售及技术服务,是目前中国大陆首家专业从事红外线热像系统的代理商,也是亚洲地区第一家取得美国非破坏性检测协会(ASNT)认可之高级红外线热像检测师(T/IR Level III)证照的企业,专业提供红外线热像检测师培训课程及资格认证服务,并为企业提供配套热像仪方案。杰福公司是国内率先倡导将「红外线热像检测技术」广泛应用于炼铁、轧钢、化工、塑料、石化等领域,红外线热像检测技术已广为应用于设备预警领域。丰富的专业知识及实务经验,已深获业界的肯定与好评。
相关新闻
![]() |
[2015/10/28] |
![]() |
[2015/9/10] |
![]() |
[2015/9/1] |
![]() |
[2015/8/13] |
![]() |
[2015/8/6] |